首都监狱民警素描
监狱的高墙总给人以神秘之感,高墙里不仅有因犯罪被关押的形形色色的服刑人员,还有日日与服刑人员相对、承担着教育改造任务的监狱人民警察。他们中,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民警,也有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民警;他们在执法过程中一丝不苟,也用真心真情教育感化着服刑人员……
日前,《法制日报》记者走入首都监狱一线,听监狱民警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李向楠在记录一天的工作心得。
李向楠——热爱这份改造人的工作
长得白白净净,说起话来有条理有逻辑,1992年出生的李向楠是一枚“理工男”,也是监狱名副其实的“小鲜肉”。
李向楠,26岁,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前进监狱六监区六班管班民警。大学学的是工科专业,毕业后便考入北京监狱系统,作为监区最年轻的管班民警,工作两年,李向楠其实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“管班经验”。
“服刑人员普遍情感缺失较多,要用真心和关心去打动他们。其次,无论多么‘刺头’的人,家人永远是他们最大的牵挂。”抓住这两点,李向楠在工作中很快就得心应手。
服刑人员赵某今年9月就要刑满释放了。赵某20岁出头就入狱,长年的监狱生活让他对外面的世界望而却步。焦虑、恐惧,怕家人不接受自己,这些负面情绪困扰着他。李向楠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,没事就找赵某聊天谈心,帮助他与家人写信、沟通。最终,十几封书信往来使赵某的亲情关系得到修复。
李向楠告诉记者,刚进监区那会儿,师傅张金来经常带着他工作,教他如何与服刑人员交流、如何发现问题。
师傅领进门,修行靠个人。李向楠说自己是一个比较心细的人,可能跟自己学理科有关,“服刑人员有点小异常都会看在眼里,比如晚上突然看书了,睡觉时翻来覆去,跟烙饼似的,这就表明他可能心里有想法或者遇到了困难,这时,我就要介入,给他提供帮助。”除了日常的学习生活,针对即将出狱的服刑人员,李向楠还向他们讲微信、支付宝、共享单车等新鲜事物,服刑人员听得津津有味。
刘飞带领女服刑人员开展室外活动。
刘飞——服刑人员最信赖她
“知道你是真心在控制和改变自己,而且把我当成你的知心朋友。你放心吧,你今后的生活一定是精彩的,因为那是你想要的,是你自己努力的,加油……”娟秀的字体,真诚的话语,这是管班民警刘飞对服刑人员隗某日记的批阅。
一头爽利短发,笑起来眼睛弯弯的,现年49岁的刘飞是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女子监狱四监区六班管班民警。从2005年开始接管精神病服刑人员班,13年里,她是女服刑人员口中的“飞警官”,是她们最信任的人。
服刑人员隗某因为忍受不了家暴而挥刀将其丈夫伤害被判入狱,余刑8年。隗某患有神经症,什么话都想找人说,又总怀疑别人看低自己,情绪反复无常。对于她,刘飞倾注了更多的关心和帮助。“鼓励她写日记,在日记中发现‘蛛丝马迹’,然后和她像朋友一样交流。晚饭后,只要我值班,总要让她和其他服刑人员一起唱首歌,让她高兴起来,不胡思乱想。”刘飞说,长期的关心让隗某对自己信任和依赖,只要自己休息两天,她就会一直问自己去了哪里。
如今,隗某在狱中积极改造,表现优异。她参加监区组织的“我心中的十九大”演讲比赛,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。近日,在北京市监狱局优秀班组考评中,她流着眼泪表达了对刘飞的感谢与感恩。
经常接触精神病类服刑人员,刘飞也会有一些精神压力。“幸好我是一个乐天派,每天上班前我都会对着镜子给自己加油。”刘飞笑起来,记者也被感染了。
监狱民警工作忙、压力大,女民警们更是要不断在家庭与工作之间寻找平衡。刘飞的儿子在外地读书,每次和母亲视频都不敢聊太长时间,他理解母亲工作的劳累,希望能多给她一些时间好好休息。
付阳为重病服刑人员发药。
付阳——斯斯文文“掌门人”
最小的37岁,最大的64岁,平均年龄近50岁;5人余刑在1年左右,其中3人有前科,剩余1人死缓未改判;普遍多病,除梅毒外,高血压、心脏病、糖尿病、皮癣等慢性病、顽疾缠身……
这样一个班肯定不好管,非得是一个威猛严厉、经验丰富的老民警才能胜任。可是,这个班的“掌门人”偏偏是一个斯斯文文的小伙子。
付阳,28岁,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柳林监狱二监区梅毒四班管班民警。3年前,刚刚大学毕业的付阳怀揣“教育改造人”的理想进入监狱警察队伍。“培训完分到监区,我就傻眼了。梅毒班,意味着我要接触的都是重病犯人,而且是传染性的。”付阳说,那时自己不敢跟服刑人员说话,因为分班前听说有民警被艾滋病服刑人员划伤的,那段时间,做梦都会惊醒。
随着慢慢走进他们,付阳的抵触心理逐渐消失。“老戴着防护就总有隔阂,走不进他们的内心,改造工作就不好做,因为他们普遍较敏感。”付阳说,自己以前下班老洗手,衣服也要和平时的衣服分开洗,可现在已经完全顾不上这些了。
服刑人员关某,梅毒三期,全身脓肿溃烂,光看他一眼,就已经让人害怕。但管班民警却随时要与他接触,负责其生活起居、就医出工。搞活动、开班会、面对面交流,民警们已然都是“零防护”。
也曾经遇到过危险的情况。那是一名艾滋病服刑人员,因为晚上不按时洗漱而与别的服刑人员发生争吵,付阳赶到时,他正在踹水房的门,情绪激动。没有穿戴任何防护,付阳当场就冲上前去严厉制止了他,并在事后对其破坏监管设施的行为作禁闭处理。
“我的性格其实属于比较柔和的那种,信奉‘上善若水’,但水不能只有‘柔’的一面,一旦遇到有服刑人员犯错,水一样的民警也要变成坚硬的冰。我常常对他们说,不要埋怨我管你们,早管还是冰,好歹还能融化成水,管晚就成了铁,是要头破血流的。”付阳说。
张仰光和服刑人员聊天沟通。
张仰光——我的法宝是一个“勤”字
张仰光今年52岁,是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垦华监狱十二监区一班的管班民警。张仰光身高一米八多,身材偏瘦,一口山东话,走起路来带风。可亲、腿勤,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。
“22岁,从部队复员转业就来到监狱,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,整30年了。”张仰光说,管班民警是监狱中最小的分子和最普通的个体,但他们全面负责管教服刑人员的生活和改造,岗位虽小,责任重大。
一年365天,张仰光对服刑人员的谈话教育至少有150次以上。作为一名老民警,他说自己的管班法宝在于一个“勤”字,“勤转勤说勤管,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。要把问题都想到前头,不能怕辛苦。服刑人员之间的心结必须当天解除,不能过夜。”
“监狱生活小天地,各人各有小脾气,遇到争吵及时劝,分割双方消消气……忍让一时天地宽,宽容别人不为低。”这是张仰光自己创作的一首打油诗,他把它贴到班级宿舍里,时时提醒服刑人员宽容忍让。
服刑人员郭某因职务犯罪被判入狱,平时改造较好,从不生事。今年年初,张仰光发现,每次和家人通完电话,郭某都闷闷不乐,耷拉着脑袋。通过谈话,张仰光了解到,郭某的父亲有些大男子主义,对其母亲粗鲁,常常大声呵斥,母亲忍气吞声的样子让郭某非常难过。
等到亲情会见日,张仰光特意抽出时间找到郭某的父母,向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。从那之后,郭某的父亲对妻子的态度大为改观,郭某的情绪也渐渐好转。
对于张仰光的关怀,服刑人员都很有感触:“人心都是肉长的,再冷的心也会被张警官的话语焐热,再麻木无知的人也会被他不厌其烦的关怀感动。”